11月25日,华南师范大学胡继峰特聘研究员应邀线上做客我系第407期“凯发K8学术论坛”。胡继峰博士面向全系师生作了题为“中子电磁结构中的振荡特征(Oscillating Features in the Neutron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论坛由张黎明副教授主持🧏🏿,线上线下总共30人参加。
胡继峰📀,2011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德国Giessen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20年在华南师范大学量子物质研究院任特聘研究员🙍🏻♀️。2016年以来依托BESIII实验研究核子电磁结构🆎🚣🏿♀️,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精确测量了中子类时电磁形状因子。该工作取得了目前为止最精确的实验结果👨🏿🚒,澄清了存在二十余年的光子-中子耦合强于光子-质子耦合之谜🤶🏽,并揭示了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偶极定律振荡的现象🧓🏽🧏🏿。
本次胡老师应邀主要介绍了BESIII实验组最近发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的震荡特性。众所周知,中子和质子(合称“核子”)是构成可见物质世界的主要成分。其复杂的结构无法从理论第一原理出发计算获得。迄今为止核子的内部结构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理解其结构最简单的观测量是电磁形状因子。至今,在类时空间有关中子结构的实验数据少之又少🚐。采用北京谱仪III实验在2-3.8GeV能量范围内所采集的积分亮度约647.9pb^-1的对撞数据🥽🙏🏿,该研究精确测量了正负电子湮灭到中子反中子对过程的截面,以及中子的类时电磁形状因子🤸🏿♂️。与过去的结果相比,BESIII实验的统计量提高了约60倍🚋,与电子-中子散射实验几乎相当🦹🏿。由此,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光子-核子耦合反常的问题,还观测到了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随质心能量变化的周期性振荡结构。
胡老师物理见解独特,治学严谨👨🏿⚕️,报告条例清晰,研究内容深刻全面👩🏽⚖️。此次报告,胡老师给我系和物理系师生形象地介绍了从中子发现到目前为止的所有与中子相关的重大物理问题,详细地阐述了BESIII上探索并发现中子电磁形状因子震荡的来因去果,并列举了未来需要解决的与核子相关的重大物理课题🧑🏼🏫🧑🏻💻。会上,我系师生及物理系师生积极发言🦸🏽♀️,讨论异常热烈👩👦。此次报告开拓了我校师生的物理视野👨🏽⚖️,提高了对国内外核子物理研究现状的认识,激发了对核子物理之谜无限探索的兴趣🤷🏻♂️。总之👉,此次胡老师精彩的报告对于组成人类及所有宇宙可见物质的核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校师生在此领域的研究更上一层楼🦐。